9月国内乘用车零售超192万辆 自主品牌出口进入新阶段

每经记者 李 星 每经编辑 裴健如

10月11日,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192.2万辆,同比增长21.5%,但环比增速却为近20年同期历史最低水平,仅为2.8%。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称,9月疫情呈现多点散发状态,部分厂商在“金九”的常规性营销活动无法展开,致使仍采取传统销售方式的合资企业9月零售量出现了异常偏低的情况。

崔东树认为,10月,国内乘用车市场表现将好于9月。今年最后两个月,国内乘用车市场则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比亚迪批发量位居首位

9月,除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环比8月出现下滑外,自主品牌和豪华品牌均表现突出。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国内豪华车零售销量为29万辆,同比增长45%,环比增长15%;自主品牌零售销量为89万辆,同比增长28%,环比增长5%。而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为74万辆,同比增长8%,环比下降4%。

在崔东树看来,国内豪华车在9月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对高端消费的拉动。自主品牌零售端的优异表现,则主要是其在新能源车市场获得了明显增长。其中,比亚迪(002594)、长安汽车(000625)、奇瑞汽车、吉利汽车等传统主流车企市场份额提升明显。

在乘联会发布的9月狭义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前十榜单中,比亚迪以20.1万辆的销量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销量为18.9万辆的一汽-大众,而奇瑞汽车则以13.8万辆的销售成绩位居第三。

事实上,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常年在狭义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榜单中位列三甲。伴随比亚迪、奇瑞汽车等国内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优异表现,这一格局也被打破。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比亚迪第三次夺得上述榜单的冠军。“除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优势,其产品外形设计的改变、产品的密集投放以及成本控制等优势,也让比亚迪在市场上的受欢迎度居高不下。”崔东树认为。

奇瑞汽车9月的销量同比增幅仅次于比亚迪,为101.3%,而其旗下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贡献量达到2.05万辆。

崔东树表示,随着自主车企在新能源路线上的多线并举,市场基盘持续扩大,厂商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快速增加。

9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达到67.5万辆,渗透率29.4%,较去年同期19.9%的渗透率提升了9.5个百分点。同时,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破万辆的车企有15家,较去年同期增加了7家。其中,比亚迪稳居9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排行榜榜首;特斯拉中国和上汽通用五菱分别以约8.31万辆和5.24万辆的成绩位列第二和第三位,紧随其后的则是吉利汽车、广汽埃安、长安汽车、上汽乘用车、奇瑞汽车、哪吒汽车、理想汽车。

崔东树认为,从当前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发展走势来看,今年全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预计在640万辆~650万辆之间,市场渗透率在27%左右。

9月乘用车出口增85%

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国内乘联会统计口径下的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25万辆,同比增长85%。其中,9月自主品牌出口20.4万辆,同比增长88%,而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合计为3.4万辆。

1~9月,国内乘用车累计出口159万辆,同比增长60%。“自主品牌对欧美市场和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出口全面突破,国际品牌的中国基地出口战略也日益体现。”崔东树表示。

在崔东树看来,我国自主品牌出口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这也是我国新能源(600617)汽车发展的一个机遇期,以新能源为主的自主品牌出口与燃油车出口发生了巨大变化。

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出口4.4万辆,占出口总量(含整车与CKD)的17.6%左右。其中,上汽乘用车出口约1.55万辆,比亚迪出口7736辆,特斯拉中国出口5522辆,上汽通用五菱出口4123辆,吉利汽车出口2364辆。

除此之外,神龙汽车、东风小康、创维汽车、长城汽车(601633)、爱驰汽车、江淮汽车(600418)等车企旗下新能源车都在海外市场有着不俗表现。与此同时,以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企业的出口战略也逐步启动。

“伴随着疫情下复工复产政策的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走出国门,随着在海外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以及服务网络的完善,市场前景持续向好。”崔东树表示。

10月8日,蔚来在NIO Berlin 2022上宣布,其产品、全体系服务和创新商业模式将在德国、荷兰、瑞典和丹麦市场落地。而比亚迪更是于日前获得了德国汽车租赁公司Sixt约10万辆电动汽车订单。

中汽协数据显示,1~9月,我国汽车企业出口211.7万辆,同比增长55.5%。其中,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倍。

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晓明表示,国内车企要把全球不同市场的要求和不同国家消费者的看法平衡好,只有这样中国汽车才能走出去,并实现稳步持续的发展。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